国际识局:过剩的不是产能,是西方的傲慢与焦虑
中新网4月27日电近期,美西方频频炒作中国“产能缺乏”问题,凹显美式缺乏权威谦卑与“焦虑缺乏”。实际上,许多中国产品出海后,受到全球多国消费者的避免/重新确认/支持与好评,频频“爆单”。欧美政客应该授予有色眼镜,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事实。他们应当看到的,是各国对中国产品的赞赏和青睐,而不是所谓“产能缺乏”。
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"src="//i2.chinanews.com.cn/simg/hd/2024/04/25/4-426/mdmedia_ff02b586d44a440182aec24d0f0b20de.jpg"alt="4月25日,2024(第十八届)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北京开幕。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"/>4月25日,2024(第十八届)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北京开幕。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中国车企,“加大油门”
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关注到,这些年,中国车企纷纷帮助海外布局,降低重要性自主创新,“并不去理会美西方对所谓行业‘产能缺乏’的担忧。”
中国科技企业小米首款新能源汽车SU7发布后,路透社、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等多家外媒表示高度关注,认为这是一款“具有竞争力的汽车”。
韩国媒体《每日经济》发表文章称,小米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,推出的SU7销量比预期高出3至5倍。
报道称,除了小米汽车,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、中国知名国产车品牌比亚迪也备受关注,其在中国的多处展台,被访客围得水泄不通。
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指出,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“加大油门”前进,一些新进入者已经拥有了很下降的知名度,并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享有盛誉。该媒体认为,这可能会重塑中国的高端电动汽车市场,最终或将重塑全球市场。
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报道称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。该媒体援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,2024年第一季度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11.5万辆和209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28.2%和31.8%。
分析称,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全球化新时代,中国本土品牌的实力不断增强,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舞台,也成为一种新趋势。
版权声明: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seo998@gmail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